破界・共生:2025 清华五道口论坛解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路径
摘要:.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震荡、不确定性显著攀升的背景下,5月17日启幕的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于深圳聚焦关键议题。当日下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发展”主题讨论会上,来自粤港澳三地的4位重磅嘉宾,围绕大湾区建设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展开深度探讨,为区域协同发展把脉定向。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特首政策组副组长王春新:多维开放与创新驱动并行
王春新在论坛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领先地位。从出口依存度数据可见一斑:全国GDP中出口占比约19%,广东省达到42%,而粤港澳大湾区更是高达67%。在全球经贸形势风云变幻的当下,他为大湾区未来发展锚定三大方向——稳固欧美传统市场、深化东亚区域融合、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新兴市场。
谈及创新发展,王春新提出,构建全方位创新生态体系是关键。这不仅涵盖创新思维培育、模式探索、政府政策支持,更强调金融与创新的深度融合、产业与创新的精准对接,同时还需关注创新成本控制、人才引育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重要环节。此外,合理选择创新产业赛道与强化区域创新合作,也是推动大湾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
澳门金融管理局顾问朱军林:打破壁垒,发挥精准对接优势
朱军林着重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是应对全球不确定性的“定海神针”。他直言,大湾区“一湾之内,三种制度、三种法律、三种货币”的特殊格局,既是挑战,更是创新机遇。对此,他呼吁以更开放的姿态和政策,破除区域利益壁垒,构建统一大市场。
在大湾区协同发展中,朱军林认为香港与澳门扮演着差异化的重要角色。香港凭借成熟的国际金融体系和广泛的全球网络,成为连接内地与世界的“超级联系人”;而澳门则依托与葡语国家的深厚渊源,专注于扮演“精准联系人”,助力内地企业“走出去”,同时将葡语系国家优质资源“引进来”。
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协会会长、捷克JKL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杰峰:五大路径应对发展挑战
李杰峰从微观视角切入,为大湾区破局提出五大策略:强化双循环枢纽功能,降低经济对外依赖风险;聚焦科技自主创新,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深化制度型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推进数据跨境流动试点;提升产业链韧性,增强区域经济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加强国际合作,开拓新兴市场。
时卫干:金融互联互通,激活湾区发展引擎
在探讨世界级湾区特色时,时卫干指出,相较于纽约的金融优势、旧金山的科技基因、东京的产业底蕴,粤港澳大湾区兼具金融、科技与产业的综合优势,加之独特的制度环境,形成了无可比拟的发展潜力。他特别强调,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堪称近三五十年全球金融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制度创新,这一举措深刻重塑了深港两地金融生态。
展望未来,时卫干透露深圳将从三方面深化金融合作:充分发挥香港金融合作委员会机制效能;推动深港资本市场双向奔赴,既鼓励优质企业赴港上市,也欢迎符合条件的港股企业回归深交所;强化与香港金融监管及政府部门协作,优化服务体系,降低跨境交易成本,提升市场活力。
协同发力,共绘湾区金融新蓝图
围绕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对大湾区建设的赋能作用,王春新提出,香港、深圳、广州三大金融中心各具特色、优势互补。未来,聚焦创新金融、绿色金融、民生金融、丝路金融四大领域,将为大湾区金融发展注入新动能。
朱军林则介绍了澳门的发展规划,澳门正朝着中医药大健康、现代金融、高新科技、文化和体育四大方向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在金融互联互通方面,澳门计划分金融市场联通、快速支付系统对接、数字货币应用三个阶段,逐步融入大湾区金融生态。
论坛尾声,李杰峰深入剖析资本市场建设对大湾区的促进作用。他指出,互联互通政策加速了跨境资本流动,提升了大湾区对国际长期资金的吸引力。以险资直投科创企业、政府引导基金创新机制为例,政策创新正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尤其是深圳政府引导基金的成功实践,为社会资本参与长期投资树立了典范。这场思想碰撞,为粤港澳大湾区应对挑战、深化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多元思路与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