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退出短视频和直播行业?真相比你想象的残酷得多
摘要:过去几年,“人人做短视频”、“全民搞直播”,仿佛成了时代的标配。从学生、宝妈、打工人,到退休大爷大妈,无数人纷纷拿起手机,奔向短视频和直播的浪潮。平台也不遗余力地宣传“普通人也能逆袭”“轻松月入过万”.
过去几年,“人人做短视频”、“全民搞直播”,仿佛成了时代的标配。从学生、宝妈、打工人,到退休大爷大妈,无数人纷纷拿起手机,奔向短视频和直播的浪潮。平台也不遗余力地宣传“普通人也能逆袭”“轻松月入过万”,让这个行业一度看起来像是“低门槛高回报”的代名词。
但到了今天,情况正在急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悄悄退出短视频、放弃直播,甚至连账号都懒得再登录。为什么?这条路到底怎么了?今天我们就用通俗直白的方式,深挖背后的原因。
表面是风口,背后是高度内卷的现实
1、人人都能做,但做的人太多了
短视频和直播的门槛低,确实让很多人有了表达和变现的机会。但问题也出在这:“只要有手机就能做”,就意味着几乎所有人都能上场。
当所有人都在抢同一拨观众的注意力时,流量就稀释了,平均每个人分到的就越来越少。
从拍视频到直播带货,卷内容、卷时间、卷情绪、卷包装,最后卷成一个“亏钱还掉粉”的内耗游戏。
2、平台红利期已过
早期,平台为了抢人、抢内容,流量倾斜大、曝光容易。现在呢?
平台内容供给严重过剩;系统算法倾向于“头部优先”;正规审核机制加严,内容合规门槛提升;普通创作者的曝光越来越少,视频播放常常个位数、评论寥寥无几。
变现越来越难,不是拍得多就能赚钱
内容≠收入。很多人一开始以为:“只要我坚持发,坚持拍,平台就会奖励我。”
现实是:拍得多≠推荐多,更不等于赚钱。平台给你的只是“曝光机会”,真正的变现链条是:流量 → 粉丝 → 信任 → 变现渠道 → 转化率。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卡住,都无法形成收入。
很多人内容拍了一年,涨粉几百,接不到广告,也没人打赏,一分钱没赚到,反而赔了时间和精力。
广告主预算收紧、品牌投放集中
广告是很多创作者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随着整体经济下行和预算收紧:品牌只愿意投给“高转化、高匹配”的达人;中小博主被边缘化,接不到单;广告报价一路下跌,辛苦一个月只够交房租;变现门槛高、稳定性差,越来越让人感到力不从心。

内容创作内耗严重,越来越像“看天吃饭”
拍视频成为情绪负担。很多创作者为了流量,每天绞尽脑汁想选题、拍片、剪辑、配文案,一整天都盯着后台数据。作品不被推荐就自我怀疑,数据好又焦虑下一条怎么超越。长期处在情绪波动和内容焦虑中,创作变成了一种压力来源,而非表达和自由。
审核机制收紧,创作空间压缩
平台对内容的合规性要求越来越高,不能擦边、不能煽情、不能夸大。虽然这是好事,但对普通创作者来说:原来那套“情绪激烈+强标题”的打法失效了;平铺直叙又没人看,创作陷入两难;一边是审核高压,一边是流量焦虑,很多人最终选择“躺平”。
收入不稳定,生活被打乱
没有保障的“自由”,其实最焦虑。不少人全职做视频、搞直播,期望靠它养家糊口。
但现实往往是:月入过万只存在于极少数人;大多数人收入波动大,甚至常常“零收入”;更麻烦的是,创作者需要不停更新内容,一停更就掉粉、掉流量,整个人被平台节奏拴住。
自由表面之下,是无休止的内容消耗。
没有成长路径,没有积累价值
一个打工人干满5年,可以升职、涨薪,有职称,有年限。但短视频创作这行,除了头部,大多数人是“内容消耗型劳动者”,拍得再多,粉丝再少,平台一变规则,你可能连账号都保不住。
时间过得越久,越发现:自己没有积累、没有保障、没有底牌。不是不赚钱,而是越来越难靠它翻身
我们必须承认:短视频和直播依然能赚钱,但那是一小部分人——要么拥有专业团队、资本运作、明星资源;要么早期入局,占据先发优势;要么具备强技能、能长期内容输出;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已经不是“人人能上岸”的机会场。
而是一个越来越考验综合能力、抗压能力、资源整合力的竞技场。
普通人适合做什么?未来该怎么走?
回归现实,选择沉淀型、积累型的路径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靠流量赚钱。特别是普通人,更适合做那些:可以靠真实技能立足;可以复购、可沉淀、靠口碑传播的行业;能够在时间中积累经验、建立壁垒、稳扎稳打的方向;比如真实服务类行业、小众垂直领域、社区信任型职业等(不展开说平台类)。
从风口下来,重新思考人生
每一次风口过后,总有人成功,也总有人“被套牢”。短视频和直播行业并非毫无机会,但它不再是普通人逆袭的捷径。真正适合大多数人走的道路,或许不那么耀眼,甚至一开始很平淡。但只要能积累、能沉淀、能慢慢变好,就是值得的路。所以,与其在流量战场内卷,不如找到属于自己的稳健赛道。我们都不该被流量带偏节奏,而应该重新找回自己的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