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 万采购项目背后的权钱交易:投标人行贿招标人 双双锒铛入狱
摘要: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招投标制度作为维护公平竞争的重要基石,却屡遭不法行为侵蚀。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典型案件,为行业敲响了警钟:两名涉案人员因串通投标、权钱交易,最终被法律严惩,彰显司法维护市场.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招投标制度作为维护公平竞争的重要基石,却屡遭不法行为侵蚀。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典型案件,为行业敲响了警钟:两名涉案人员因串通投标、权钱交易,最终被法律严惩,彰显司法维护市场秩序的决心。
本案主角仉某,原系某高校条件保障部劳动合同制行政职员,主要负责消防安全、房产管理及学生公寓家电采购等工作。2022 年至 2023 年间,在该校三次重要采购项目招标过程中,仉某与投标方负责人方某某暗中勾结,将本该公开透明的招投标流程变为权钱交易的 “暗箱操作”。经查,仉某在项目发标前,违规向方某某泄露关键招标信息,并将其提供的产品参数写入招标文件。凭借这些 “特殊关照”,方某某所在公司顺利击败竞争对手,接连中标三个项目,合同总金额近 154 万元,方某某从中非法获利高达 18.7 万余元。
案件审理期间,双方之间 15 万元款项的性质成为争议核心。尽管二人坚称该笔资金为 “借款”,但事实细节却漏洞百出:既无书面借据、利息约定及还款计划,也无任何还款记录;更令人咋舌的是,仉某承认编造家人生病的谎言借款偿债,且刻意通过第三人账户转移资金,企图掩盖不正当利益输送。龙岗法院经细致审查,结合双方业务利害关系与资金异常流向,认定该笔款项系披着 “借款” 外衣的贿赂款,依法判定二人行为构成串通投标罪。
最终,法律的利剑落下:被告人仉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罚金一万元,违法所得 15 万元全部没收;被告人方某某获刑八个月,处罚金八千元,18.7 万余元违法所得亦被依法追缴。仉某不服一审判决上诉后,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维持原判,彰显司法裁判的权威性与公正性。
主审法官指出,刑法第 223 条明确规定,投标人与招标人串通投标、损害公共利益即构成犯罪。实践中,以借款等形式掩盖贿赂本质的情形屡见不鲜,而判断款项性质需综合考量行为人间的利益关联、资金往来合理性等多重因素。招投标制度的核心价值在于保障市场公平竞争与公共利益,任何破坏规则的行为,看似能获取短期利益,实则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本案的判决结果,不仅是对违法者的惩戒,更是向全社会传递法治信号:唯有严守法律红线,才能确保市场环境风清气正。